「梅开二度」「帽子戏法」「世界波」等(欢迎补充)用词怎么就特别的在足球比赛中流行起来了?

  新闻资讯     |      2024-06-10 07:13

自摆乌龙—本 队球员在防守对方进攻 时,不慎将球 捅进 了 自家大门,造成失分。

梅开二度—同一 名球员在同一场球赛中打进第二个球。

帽子戏 法—同一名球员在同一场球赛中一共打进三个球。


“梅开二度”来源于惜阴堂主人编辑的长篇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等剧种均据此改编演出)。

该书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

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梅父遭宰相卢祀陷害,梅良玉在盛开的梅花被狂风全部吹落的当晚设祭,祝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以昭雪”。

梅花果然二度怒放。梅、陈历经患难,终获得圆满结局。由于小说和戏曲的影响很大,所以“梅开二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我们知道,实力相当的两支足球队进行比赛,通常每一方进球总数是不会太多的。如果同一名球员能打进第二个球,就属难得之举。以“梅开二度”作比,是一种赞美用语,说明该球员状态良好,球技不凡。

再说“帽子戏法”。戏法即魔术,中国人称“戏法”,西方人称“魔术”。

中国的古彩戏法,以藏挟见长;西方的魔术则较多借助于光学、化学手段和机械装置来表演人、动物或水火等的增减隐现变化口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魔术师张慧冲先生从西方引进不少节目,其中有一套叫“帽子戏法”。

表演时,演员身穿燕尾服,头戴卓别林式的大礼帽,手执不锈钢短棍(与乐队的指挥棒相似)。先摘下礼帽,向观众展示内中空无一物。重新戴上后又摘下,里边“变”出一只鸽子。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先后“变”出三只鸽子(一般以三只为限)。这一套“帽子戏法”,后来经过不断加工成了魔术界十分出彩的保留节目之一。

如今,这个魔术表演用语转移为足球比赛用语,倒也十分自然、贴切。

因为足球比赛最为吸引人之处便是瞬息万变,变幻莫测。每一次进球,都是“说时迟,那时快”的。一名球员,能够在同一场球赛中连进三球,简直就跟魔术师“变戏法”差不离了,令人惊奇,令人赞叹。


乌龙是英语wrong 的音译词,义 为错误。所谓乌龙球,也就是错误球。

本方球员把球打进自家球门,当然 是一个错误球了。

龙,乃是我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可以上下左右摆动,故有“摆乌龙”的说法。

又因是自己动作失误而失了球,所以就叫“自摆乌龙”了。

作“错误”解 的“乌龙” ,原是港台地区吸收的外来词。因此, “摆乌龙”并限于足球赛,也可以用于别的场合。

--------摘自《自摆乌龙·梅开二度·帽子戏法》 金易生

乌龙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

乌龙译自英语的own goal,果直译,就是“自己的球门”;意译,则可译为“打进自己的球门”。由于它的读音与粤语的“乌龙”相近,香港记者就音译为“乌龙”。再则在粤语中,“乌龙”有“搞错”“犯错误”“滑稽”“不可思议”等意思。这样说来,用“乌龙”译owngoal,便是音译兼意译了。几十年使用下来,“自摆乌龙”就成了通俗的“行话”。(参见《文汇报》2002年6月6日、《青年报》2002年6月7日、《新民晚报》2002年6月26日的相关文章)

--------摘自《“自摆乌龙”又一说》 金易生


帽子戏法也另有说法


在美国,如果某选手在一场冰球赛中独得3分,观众席上的冰球迷们就会不断的把自己的帽子抛进球场或空中,表示对运动员最热烈的祝贺,人们称其为“帽子戏法”。

“帽子戏法” 的来由可追潮至叶九世纪末的板球运动。帽子戏法最早产生于1882年的板球比赛。那时,如果某一般球手连续三次将球投入三柱门内,就将由其所在的俱乐部颁发令人羡慕的奖品一一顶崭新的帽子。于是帽子就被用来形容板球手连续三分的功绩。

二十世纪初,帽子戏法被引进冰球运动,但在应用过程中含义出现了混乱。

原来,按美国冰球协会规则,帽子戏法最确切的定义是指某选手连续独进三球,后来就放宽到某选手在一场比赛中独得3分了。

--------摘自《帽子戏法》彭一


“世界波”即“world ball”。“world”即“世界”,“ball”即“球”,“波”是其音译。

此外,“波”又是广东话中足球的称呼。也就是说“世界波”这个词是音译加意译而来的。

--------摘自《新词“世界波’探析》 廖敏


虽然平时用的挺多,但我原来也不知道这些词的来源。借这机会也学习了下......

可能还有其他来源和说法,欢迎补充~

我对楼上“帽子戏法”的解释有不同意见。


对于这些现代词汇,要探究它们的用法起源,我觉得一定要先判断它们最先是在哪种语言中开始使用的。


“帽子戏法”这个词,显然是英语里最先用,中文里的“帽子戏法”明显是从“hat trick”里翻译过来的,这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所以就不用管中文了,直接看英语里是怎么开始用“hat trick”就行了。


英语里人家已经总结得很清楚了嘛:

Hat-trick


起源不是楼上说的1882年,而是1858年。维基百科里有清楚的解释:


According to the Extended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99 Edition, the term "came into use after HH Stephenson took three wickets in three balls for the all-England eleven against the twenty-two of Hallam at the Hyde Park ground, Sheffield in 1858. A collection was held for Stephenson (as was customary for outstanding feats by professionals) and he was presented with a cap or hat bought with the proceeds."

所以,这个词在体育中的应用是起源于HH Stephenson在板球中的表现。因为我完全不懂板球,所以根本不知道这几句是什么意思,但至少能看懂“别人送他帽子”这句话。还希望英语高人解释一下这几句话!

插水算不算,即假摔

比之「对对对!好球好球!插了!哎哟!哎哟!好球!哈哈哈!球进了!好球好球!插了!哎哟!哎哟!好球!哈哈哈!球又进了!不错不错,好球好球。」梅开二度显得概括且文雅得多了不是吗?

-

看问题应当是这些词在中文世界里的体育范畴的传播度......侧重点应当是为什么在足球运动里特别流行,而非其他运动(主要是球类运动)。

1、“梅开二度”,“帽子戏法”

“梅开二度”很好理解,而“帽子戏法”的起源大家也熟悉。

帽子戏法源于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书中说到一位制帽匠能够出神入化地用帽子变戏法。后来,英国板球协会借用其意,给连续三次击中门柱或横木、使对方3人出局的每个投手奖帽子一顶,以显示其出神入化的投球技巧,这便是板球的“帽子戏法”。这个词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在印刷品中。

后来,“帽子戏法”被引用到足球比赛中,其具体含意就是在一场比赛中,一名队员踢进对方球门三个球。

另外,“帽子戏法”的应用范围也不限于体育领域,人们还用它来形容任何连续3次的成功。

虽起源脱胎于板球运动,但这个词在被引用到足球领域后,便随着足球远胜板球的推广度和流行度成了足球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提到“帽子戏法”人们普遍更能联想到足球运动——这是足球的胜利。

这两个词之所以在足球运动评述里的流行普遍度远超其他运动,部分原因是足球相比其他计分决胜的球类运动进球难度高、进球数量少,物以稀为贵,同理,进2球、进3球也因进球难而显得弥足珍贵。用“梅开二度”、“帽子戏法”来形容足球运动员的进攻端正面表现(当然也有点球不进帽子戏法....)时,基本都是夸赞肯定的态度,而用这两个词汇来形容篮球运动员特别是主要得分手的进攻端表现时.....简直比嘲讽还恶毒啊!

“梅开二度”、“帽子戏法”、“大四喜”、“大五元”等词汇形容球员时,一方面能够凸显和肯定进球者的出色表现和决定性(即使梅开二度和帽子戏法都往往能帮助球队获得胜利),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文字和语言表述的感染力.....从文本和标题角度来说确实如此,国人喜欢四字短语或成语的偏好不必多说....当然,用的多了也便近乎烂了......体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应当多多发明创新~ 应当充分发挥“敲山震虎”式的开创精神~

简言之便是——这类词汇极为适配足球运动,既能反映足球运动不同赛事场次里共通的普遍性,也能体现足球运动相对于其他运动的特殊性。记者、评论员都喜欢用,球迷也习惯听说用,自然而然就传播开了,再加上足球的流行度、话题性、争议性等因素,自然而言就这样了~

2、“世界波”

世界波的英文是"WORLD BALL",“波”即ball,是广东话对足球的称呼。而“世界波”则是最早来自广东话,是广东或香港人说开的。权威广东话解释: 世界波 -------足球术语;超靓入球,世界级。

“波”除了英文BALL的意思外,还指物理中说的“波”,广东那边喜欢用前面这层意思,而中央台更注重后面这层意思!世界波即世界百里挑一、难得一见的轨迹怪异让任何门将都没办法的进球,此进球一定要使看到的人产生震撼感!(如果是乌龙球,那只能使人惊讶而已)因为只有距离远的射门才能使球划出漂亮的弧线,所以世界波一般是远射。

因为汉字文化本身的意蕴意象,“世界波”一词在表达描述上或许比初始表达——“WORLD BALL”更具画面感和表现力,可以联想一下“龟派气功”(也叫“龟波气功”.....),画面感有木有!这个词在中文世界里,之所以在足球运动评述里的流行普遍度远超其他运动,一个主要原因还是进球难。要是一场比赛这类球随便都可以进个七八个、十来个那也不稀奇了.....事实上全世界一个比赛日的世界波数量也是挺多的,所以常规的世界波大家也见怪不怪了,但重要场次的世界波尤其是气势恢宏、难度系数高或者具备特殊决定性的世界波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大谈特谈甚至长久铭记的谈资......而沉闷的场面突然来一脚世界波进球也确实提神哦!

足球区别于其他运动有很多特殊性,其中有两个非常显著且重要——

a.以腿脚触球为主。虽然头、胸、背、肩、腹、臀等部位都可以触球,但足球运动员触球部位依然以双脚双腿为主,人的腿脚相比手通常都是要笨拙的多,故而对于球的控制精度更难以把握,但却有着更为强有力的力量!“世界波”的除了距离外,还有球速快、力量大等特征,而以门将举例,手抛球的远程和大脚开球相比差距也颇大,而球速和力量更是悬殊,一些有名的世界波进球的时速甚至高达100多km/h,这在非足触球(如篮球)以及不假借外物(如棒球)的球类运动中是极难实现的。故而一些精彩绝伦的世界波便所以“世界波”一词形容足球远距离的精彩破门非常适合。

b.空间以及空间感。足球的空间及空间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个重要特性,并不是说其他自雷运动的空间及空间感不重要,而是相对而言在足球技战术层面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更为显著。足球很多重要的技战术概念和术语都以或部分以空间和空间感为基础,跑动、覆盖、纵深、宽度、压迫、协防、补位、站位、选位、高位防守、区域防守、链式防守、三角传递、锯齿站位、区域围抢、前场紧逼、后插上、套边、迂回、内切、下底等等,阵型与空间的联系同样紧密,这些都带来极为繁复精深的技战术变化,也是技战术不断相互促进层次提升的重要演进基础。

上述是本质特征,至于球员对于空间的认识、感知和利用能力的差别,则是他们意识层面比赛阅读能力的一大体现,具体如预判、防守位置感、选位等,而以腿脚触球为主在增大了控球难度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空间和空间感的价值和意义——在有球技术环节,技术好的篮球运动员在运球前进可以很好地确保控球的同时协调好步伐移动,持抱球突进冲击的橄榄球运动员更不必多考虑人球结合问题,而足球的差异便在这里区别开了很多球类运动,在用双足控球,做出卸停控带突传射等技术动作的同时,还要兼顾步伐的移动调整和进退左右的选择,甚至为了摆脱、突破和穿越要快速转身、加速冲刺、高速行进间变向转身等,这些无疑增加了控制难度和失误率,人球结合的重要性极大地提升。

而在世界波的进球过程中,以距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空间带来了很高的观赏性和震撼性,人们不会把世界波这词用在形容乒乓球的抽杀上,也不太会用来形容羽毛球的扣杀;篮球的远程三分虽然难度较高也技惊四座,但抛物线的特性也淡化了“世界波”中“冲击波”的感觉,也甚少被用来形容;本垒打高远,但一来假借于棒棒,二来球太小了.......橄榄球的魅力独具一格,不多说。

——空间、力量、速度的结合,提升了世界波式的精彩远射得分的难度,也提升了视觉冲击力、震撼度和感染力。语言文字本身的意蕴结合足球运动的特性和流行度,“世界波”便自然而然地在足球范畴里广为流传了。虽然世界波远射集锦看着也不觉得如何如何,但更多的海量的高射炮打飞机镜头早已经淹没遗忘了.....不能以此来否认世界波的精彩与难度系数。

总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理「梅开二度」「帽子戏法」「世界波」等词在词义本身、词义引申的基础下,再结合足球运动这一描述对象的特性后,合适而又被认可传播的便顺应规律地被广泛引用和使用,而无数的词汇在不适宜、不适配、不典型、没有认可度的情况下早已经被淹没、忽略、遗忘......